一边是危废处置需求的不断增加,另一边是相应企业的优胜劣汰,这也是危废处理行业热潮期的正常景象。按照以往的经验,坚守品质硬核的创新型企业,方能成为终的胜利者。从“吃不饱”到“吃不下”,走到十字路口的危废处理在2018年有了新课题。作为“环保后一块蛋糕”,危废处理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运输、处置、贮存、再处理、检测等环节。根据新版《危险废物名录》,危废可分为46大类上百种,不同类别的盈利能力、技术工艺都不尽相同。根据专业机构按照危废产量占工业固废产量的比重来测算,近两年我国的危废产生量有望攀升至9500万吨左右。虽然与一般固废物相较,危废总量较小,但由于其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等特征,危险废物对环境的带来的影响远远高于一般固体废物。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增了包括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危险废物也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管理范围内。紧随其后的是“清废行动2018”轰轰烈烈拉开架势,加强了对固废以及危废产生企业的监管和督查,大量被查出来的固废危废将进入正规处置渠道。在长江经济带沿岸地区,*也对工业固废展开大排查。同时,新版《环境保护税法》颁布,山东、四川、广东等省危废相关细则纷纷落地。一系列扶持政策、专项督察在推动行业规范的同时,也从市场层面带来了危废处置价格的上浮波动。目前,环保行业盈利率普遍在10%左右,而危废处理的盈利可达到40—50%。而这也意味着在环保圈里,危废处理早已被视作利润奶牛。据e20环境研究院等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危废产量或达1亿吨,按照2500元/吨的处置价格计算,市场规模将超2000亿元。按照每年超1亿吨危废实际产生量,理论上危废处臵资质有近3000万吨的缺口。截至2016年底,全国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核准经营规模接近6500万吨/年,危险废物持证单位实际经营规模达到1627万吨,但仅200余个大、中城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就已超过3299万吨。而在危废跨省转移处理流程复杂的管控约束下,在工业生产比重较高的地区,依靠区域内部的处理消化来实现市场的供需平衡,已逐渐“捉襟见肘”。造成处理能力缺口巨大,很大程度上源于危废处理拥有相对较高的资质、技术和资金壁垒。高收益与高风险同在,千亿蛋糕“好看”却“难吃”。通常来看,危废处理项目从规划、环评、审批到投产,通常需要3—5年,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而以焚烧为例,每吨危废物处理产能投资额高达3500-6000元。随着危废许可证制度修订,危废收集证大幅度扩容,产废企业被鼓励自建设施,将使危废产业进入利薄时代。尽管包括东江环保、雅居乐环保、光大绿色环保在内的初见雏形,但危废处理仍未摆脱“散、小、弱”的面貌。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危废处理行业施行资质管理制度,目前总计2100多家企业获得资质。其中,逾8成企业日处理危废能力低于52吨,仅不到0.38%的危废处理企业处理能力超过千吨/日。对危废处理企业来说,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重要课题。一方面,相关部门正建立健全法规标准,并制定相关策略,同时*预算内资金将针对某一些类别专向类和重大项目对危废处置予以支持;另一方面,除了以满足危废处置市场“量”的核心需求之外,如今更多的市场主体开始发挥作用,朝着提升危废处置“质”方向开始发力。